最新公告:

凯发K8旗舰厅,凯发k8国际官网诚信为本:市场永远在变,凯发真人娱乐诚信永远不变。     

成功案例

超大城市拼命建高铁

2025-08-24 02:29:09

  广州、东莞、深圳之间:2020年5月国家发改委批复的《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规划》中明确批复了广深第二高铁,起于深圳机场东站,经东莞中心区、白云机场站至广州北站,向北衔接广清永州高铁,形成深圳北向和至西南地区的高铁新通道。

  近日,深圳市发改委正式启动广深第二高铁南延线规划建设方案预研招标,准备延伸至香港,预算金额242.75万元。

  北京、天津、上海之间:京沪第二高铁早已开工,这条线路有别于京沪第一高铁,是分段组成,分批批复,有望在2027年全线贯通通车。

  成渝之间:2021年成渝中线高铁获批,起自重庆枢纽重庆北站,经重庆科学城、铜梁、大足、安岳、乐至、简州新城,至成都枢纽成都站。全线月份召开的国新办发布会上,国家铁路局相关负责人首次对外披露,正在建设的成渝中线高铁,开通之后将实现以时速400公里运营,到那时成渝之间可以50分钟通达。

  这意味着,成渝中线公里时速运营,意味着将成为中国首条乃至全球首条商运时速达400公里的高铁线路。

  北京、武汉、广州、深圳之间:预留了京港澳磁悬浮线路。根据《广州市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(2023—2035年)》,线路拟经石家庄、郑州、武汉、长沙等城市,建成后北京至广州约2000公里的行程可缩短至3.3小时,较现有高铁节省超过一半时间。

  成都、重庆、武汉、上海之间:这条线路和京沪第二高铁一样,也是多段组成,是“八纵八横”中规划的沿江高铁,起自上海,途经江苏、安徽、湖北、重庆,止于四川成都站,贯穿4省2市,线年前全面建成。

  目前各大超大城市之间已经有多条高铁连接,为何还要新建高铁?算不算重复建设?

  逻辑并不复杂,目前已建成通车的线路,依旧难以满足超大城市之间的通行需求。

  2024年年末数据显示,深圳和东莞 ,2024年日均出行量为133.5万人次,相比上一年增长2.8%。

  广州与东莞的日均出行量达到50.7万人次。广深港高铁虽设计时速350公里,但广州南站距市中心珠江新城需近1小时地铁接驳,实际通勤效率打折。

  广深城际铁路设计时速仅200公里,且线路绕行东莞外围,未能覆盖东莞主城区。尽管通过调图将运力提升至每日89.5对,但受限于技术标准,其广深核心段最快仍需64分钟,难以满足商务通勤需求。

  穗莞深城际虽覆盖东莞沿线镇街,但线路走向偏离东莞CBD,且广州东站至深圳机场站需103分钟,对广深核心区直达通勤支撑不足。

  广深第二高铁建成后,将以350公里时速实现广深中心城区半小时直达,较现有最快线%时间,同时通过大站快车+灵活停站模式,可将单日运力提升至120对以上,有效缓解供需矛盾。

  此外,广深第二高铁将实现广州白云机场和深圳宝安机场的快速联通,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盘活现有机场资源的“杠杆”,促进穗莞深港市民高效、便捷地共享机场资源。

  而成渝中线公里最短距离实现成渝核心区50分钟直达,较现有最快线公里时速条件,更使成渝成为全球首个实现 “超高速商业运营” 的双城组合,这种 “时空折叠” 效应将彻底改变人们对跨城通勤的认知。

  此外,当前成渝间每日开行超100对列车,日均客流超100万人次,成渝高铁高峰时段客座率长期达100%。

  成渝中线高铁建成后,单向年输送能力达3200万人次,较现有线%以上,配合 “大站快车+灵活停站” 模式,可将成渝核心区运力缺口填补至80%以上。

  2022 年国庆期间,成渝高铁单日最高客流达13.4万人次,新线路的建设本质上是对未来15年日均25万人次客流爆发的战略性应对。

  更为关键的是,现有线路呈 “南北双弧线” 布局,导致成渝间约1.2万平方公里的中轴区域(如安岳、乐至等地)长期处于 “高铁真空”。

  成渝中线高铁在大足石刻、安岳、乐至等地设站,将带动这些GDP不足500亿元的县域经济单元快速融入双城发展圈。

  例如,大足区依托高铁枢纽规划的 “石刻文旅新城”,预计可吸引超50亿元文旅投资,使当地旅游收入3年内增长150%。

  线路终点接入成都站(原火车北站),与重庆科学城站形成 “科创走廊双支点”。成都可依托天府实验室、重庆可依托西部(重庆)科学城,构建 “基础研究在成都、成果转化在重庆” 的协同创新链。

  据测算,高铁开通后两地科研设备共享率将提升至 60%,联合攻关项目数量预计3年内增长200%。

  线路途经的铜梁区,正依托高铁枢纽规划建设2.8平方公里的 “淮远新城”,重点发展智能网联汽车、新型显示等产业。

  预计到2030年,该区域将集聚超500家科技企业,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,使铜梁GDP占重庆比重从目前的2.3%提升至3.5%。

  国家安全战略上也有考虑。在极端情况下,成渝中线高铁可作为战略物资运输的 “西部生命线座),确保线路在自然灾害中的抗损毁能力比现有线%,战时运输能力不低于常态的70%。

  2011年开通的京沪第一高铁,日均开行列车超600列,最短发车间隔仅4分钟,2023年国庆单日客流突破90万人次,设计运能利用率已达85%。尽管通过列车扩容和加密班次,仍无法满足商务通勤、旅游探亲等高频需求,高峰时段 “一票难求” 常态化。

  这种“速度+广度”的双重突破,既满足核心城市间的高效连接,又填补了区域交通空白。

  这条高铁的建设,本质是对中国东部发展逻辑的重新定义:它不仅是物理空间的连接,更是创新要素的 “高速传送带”、区域能级的 “倍增器”。

  “京沪第二高铁将彻底打破东部沿海地区的南北发展落差,使其成为‘一带一路’倡议中最具战略价值的枢纽轴线。” 这种变革,不仅关乎交通效率的提升,更关乎中国经济地理的重塑与全球竞争力的重构。

  至于正在建设的串通成都、重庆、武汉、上海等城市的沿江高铁以及预留的京港澳磁悬浮,一横一纵两条大动脉,是国家意志与战略的需求,无需赘言。

  未来依旧是高能级、中心城市的天下。这一点,本号在7月份分析时隔十年召开的重量级城市经济工作会议时,已经深度分析过。

  着力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。着眼于提高城市对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承载能力,发展组团式、网络化的现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,分类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,继续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,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,促进城乡融合发展。

  都市圈和城市圈是城市化2.0时代的载体,国家这些年之所以不断批复国家级城市群和国家级都市圈,就是要让每个圈的圈内城市之间的人、财、物等各项生产要素加快流通,产生更强大的经济效益。

  城市群、都市圈内的核心城市,则是利好最大享受者。截至目前,中央先后批复了10个国家级城市群。

  所以说,无论是过去的散打模式,还是如今的组团模式,政策与资源倾斜的对象依旧没有改变,高能级城市、中心城市依旧是各个板块的最强话事人。